能源动力系统动态学以能源动力系统、装置及其能质传输及转换过程中的动态学和控制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能源动力系统在微观、介观、宏观等不同时空尺度下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传输、储存、转换等过程的演化规律以及动力学特性,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动态过程的数学建模方法及控制、最优化和状态监测方法,以实现能源动力系统安全、高效、清洁、低碳为人类服务为目的。
在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给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其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能源系统在规划、设计、运行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的能源动力系统和装置的动态特性相较传统能源动力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亟需对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的能源动力系统的能质传输和转换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和动态特性进行重新认识,亟需发展适用于新型能源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系统规划、装备设计、动态特性建模、运行仿真和最优化、状态监测、控制等方法,解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助力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为支撑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集中展示和共享我国在能源动力系统动态学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和技术成果,《动力工程学报》拟推出“面向新型能源体系的能源动力系统动态学”专刊,特邀请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院士,东南大学沈炯教授,清华大学李政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于达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严俊杰教授担任联合特约主编,拟定于2025年12月出版。现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征稿。
一、专刊征稿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各种新型能质转换过程和设备的机理、特性和规律;
2)能源动力系统建模及先进控制方法研究;
3)能源动力装置和总能系统的优化控制研究;
4)能源动力系统中分岔、混沌等非线性现象的建模及控制;
5)能源动力系统故障机理、模式分类和识别;
6)能源动力系统与人工智能;
7)低碳能源动力系统规划方法和应用;
8)新型能源体系下能源动力系统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
9)技术研究性综述。
二、投稿要求
1)引言中研究目的清晰明确,详细介绍国内外研究背景,对现有研究者的工作进行正确的评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做总体介绍;
2)研究设计和方法叙述清楚,数据合理并被正确地分析和解释;比较所提出的方法和现有方法的优缺点;
3)重点突出,论述严谨,文字简练,避免长篇公式推导,页数以不超过10页为宜;
4)请用Word排版,格式符合《动力工程学报》写作模板要求,模板可在期刊网站首页下载中心下载。
三、重要日期
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6月30日
拟定发表日期:2025年12月
四、投稿方式
请登录动力工程学报网站(http://jcspe.speri.com.cn),在“作者投稿查稿”进行注册后投稿,投稿时请注意在论文首页写明“面向新型能源体系的能源动力系统动态学”专刊,并在投稿系统中备注专刊名称。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动力工程学报》编辑部期待您的参与。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艳平、何丹丹
联系电话:021-64358710-9353、9355
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约主编介绍:

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研究,带领团队攻克了行业发展面临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2004年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套火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2011年主持研发成功我国最大容量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2013年研发成功世界首台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针对我国当前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消纳面临的难题,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开展燃煤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创建了“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及以上奖项7项。出版《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等学术著作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沈炯,东南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热工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火力发电厂建模、优化和控制,冷热电综合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和协同控制理论研究及应用。主持完成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部省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现担任江苏省对外科学技术促进会会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发电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智能发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李政,清华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秘书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能源转型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热动力设备及系统数学模型与仿真、智能发电技术、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主持国家 “两机” 专项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多项,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和影响,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

于达仁,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动力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任国家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某部委基础科研能源动力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汽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动力工程学报》、《深空探测技术》等期刊编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近些年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头雁团队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课题、国防863计划课题、总装备部重点基金等课题3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严俊杰,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力行业电站汽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重点项目等纵向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 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0篇,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其中美国专利10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2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